这堂课,听到即赚到!
9月2日晚,浙大城市学院的风雨操场内掌声雷动、热火朝天。原来,是主题为“喜迎二十大,劳动创幸福”的劳模工匠大讲堂走进了校园。当晚,学校客座教授、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、杭州市劳模工匠协会名誉会长郑荣胜,与嵇锡贵、王水福两位“国宝级”劳模工匠为3000余位新生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劳动教育“大课”。校党委书记洪庆华主持活动。
“不忘领袖嘱托,心怀国之大者,
认识时代担当。”
//
“时至今日,母校所传承的‘知行合一’精神仍在激励着我继续前行。”对于郑荣胜来说,是母校的谆谆教诲改变了他的人生。从在湘湖师范挑灯夜读的奋斗时光说起,一幅峥嵘而璀璨的奋斗史在新生面前徐徐展开……他深深叮嘱新生们:“孕育生命的是母亲,而孕育思想和精神的是母校。作为新生,一定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。”
随后,郑荣胜将话题转向宏伟的时代命题,他指出,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们昂首阔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。作为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,新时代下大学生更要主动承担历史使命,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,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、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,为中国发展贡献出青春智慧、青春力量。
时代加持下,青少年又应当如何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强国梦中?作为一名在劳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数载的“老黄牛”,郑荣胜给出了新生们一份独到的解答——以劳树德、以劳增知、以劳育美、以劳健体、以劳养人、以劳识人。“风风雨雨是常态,风雨无阻是心态,风雨兼程是状态。”在讲座的最后,郑荣胜表达了对新生的勉励和期待,相信新生们能够不畏风雨兼程,重整行囊勇敢出发。
“坚持,就能将平凡转为非凡。”
//
全国劳动模范,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杭州市企业家协会会长王水福在讲座开始向大家抛出了三个问题:我们父母辈抓住了什么机遇成就事业?年轻人应该抓住什么机遇去成就事业?父母辈与年轻人共同承担的责任是什么?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和深入思考,新生们在王水福的讲述下走进了上个世纪创业的艰难历程……
赤脚挑大粪、肩拉大板车、百里贩蔬菜……大屏幕上的图片令在场师生动容。“这是锻炼和磨炼自我的过程,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苦,对我来说都不在话下。”王水福用朴素平实的话语诉出了人生道理。从农产品一路做到向世界知名航天飞机提供零件,是什么成就了这家公司?他在讲话中给出了答案——做产品不仅仅要做好,也要做精做实;要保质保量,更要兼顾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,推动落实“双碳”目标。
“人只有不断的学习,才能不断地进步。”王水福勉励新生们静下来、沉下去,像打磨产品一样打磨自己的人生,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,并在数字化发展浪潮的赋能加持下,抓住宝贵的机会,承担社会责任,传承工匠精神。
“择一事终一生,做一行爱一行”
//
“我选择了自己最热爱的事情,并且为之奋斗了一生。我这一辈子就在做这一件事——做好陶瓷,然后不断精益求精。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、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嵇锡贵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。
1975年,嵇锡贵时任陶研所艺术研究室釉下彩研究方面负责人,参加了7501项目的研究设计、研制等工作,从制备最佳原材料到设计造型画面,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贯穿“7501”瓷的整个制作过程。“那个时候我才30几岁,接到这个任务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激励。毛主席爱红梅,而我又建议在红梅旁边加几片竹叶,这是很大胆的想法,但为了把这个艺术做的更好,更加精致,我还是提了。”而正是这种精益求精、谨小慎微的匠人精神,成就了震惊一时的“翠竹红梅”陶瓷杯,创历史地研究出了双面花碗,为时代留下了多件瑰宝奇珍。
“虽然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,但我身上仍然有一股匠气,我也想将自己所学到的技艺报效祖国,只要能为国家做一点事,我就很欣慰了。”如今83岁高龄的她仍然在传承非遗文化、弘扬劳动精神的一线,续写着中国陶瓷发展的新篇章。她希望,能够有更多人加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,共同书写精彩动人的“工匠故事”。
时代发展,需要大国工匠;迈向新征程,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。在这场讲座中,新生们走进劳动模范、聆听劳模故事、从劳模身上汲取奋进力量,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了“劳动创造幸福,实干成就伟业”的要义,全程掌声阵阵,反响热烈,新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
文字 / 韩可竹 王申漪 吴佳熠
摄影 / 庄硕
今日编辑 / 吴志茜
责任编辑 / 李冠琳
审核 / 徐婧
终审 / 李磊
出品:
tuī
推
jiàn
荐
yuè
阅
dú
读